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有情有義,二空不空


---「二空煙雲」代序(賈景華

二空眷村,位於台南縣仁德鄉,存續已將近一甲子,在行政區域上,分屬仁和村與仁愛村。

在國防部眷村改建工程下,已於九十六年確定改建,其中仁和村部份自同年七月起執行斷水、斷電,並拆除所有房舍,即將興建公寓式大樓;仁愛村則暫時保留,俟大樓落成後再拆。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並舉行一場盛大的動土典禮,縣政府、鄉公所、國防部及許多民意代表均應邀參加。

在新大樓動工興建前,仁和村突然成了一片廢墟。彷彿所有的人事滄桑、悲歡離合、恩怨情仇﹒﹒﹒都在瞬間劃下休止符,多少如煙往事,多少悲壯情懷,瞬間歸零。

但環境會變,人對家園的感情、對歷史的記憶卻恆久不變,甚至歷久彌新。曾被二空人戲稱為「腦袋空空、口袋空空,二大皆空」的二空眷村,瞬間又成為媒體與大眾注目的焦點,許多外移的二空眷村「原住民」,或自美、加等國,或自台灣各角落,兼程趕回二空,只因這裡曾是他們從小生長的地方,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留有他們童年的歡笑、成長的苦澀,縱使外移後的住家比破舊的二空豪華千百倍,二空卻永遠是他們靈魂深處的原鄉,趕在二空原貌即將消失前,重溫舊夢,作「最後一夜」式的巡禮,是對鄉愁最好的慰藉。這些離鄉的遊子乍見闊別數年、數十年的童年「舞台」,內心激動不難想像,紛紛拿起相機猛拍,彷彿要發洩沉澱在靈魂深處的激情與撼動,面對即將消逝的、記憶中的二空,大有「此情可待成追憶」之慨。

人性就是這麼一回事,擁有的時候不知珍惜,等到即將失去時,卻又開始朝思暮想,魂縈夢繞。

究竟二空眷村是怎麼來著?

早期,二空眷村原是一片綠油油的田地,上面種滿甘藷、芝麻、蕃茄….等農作物,耕種的農民大多住在鄰近的台南縣仁德鄉牛稠仔。

民國三十八年,蔣中正先生的軍隊在大陸作戰失利,節節敗退,陸海空三軍及部分公務員不得已陸續撤退來台,其中空軍所屬空軍供應司令部第二供應處,就落腳在台南機場對面不遠處,中間隔著大同路。

對第二供應處的員工及眷屬來說,首先面臨棲身的問題,除少數人幸運佔用日本人留下的公舍外,多數人真個是「腦袋空空、口袋空空」,連最基本的溫飽都有困難,那有餘力購買房舍。軍方則面臨空前變局,如何穩定台海局勢?已經傷透腦筋,也沒能力給員工更好的照顧。最後「窮則變,變則通」,只好自立更生,由總庫(即空軍供應司令部第二供應處)分發一些公家不用的、多餘的木板、油紙….等物品,以自力救濟、互相幫忙的方式,就在空軍供應司令部第二供應處東邊圍牆後面,搭蓋起一間間簡陋無比、差堪可以遮風避雨的「眷舍」。

破舊、灰黯、沉悶,是二空眷村近一甲子不變的特色,卻是許多老兵及眷屬相依為命的避風港,離鄉萬里,前途未卜,好歹總算有個聊堪遮風避雨、安身立命的「窩」,他們認命的在這裡相依取暖,互解鄉愁;為了改善家計,或擺攤叫賣,或將客廳當工廠,日以繼夜,身兼數職,永遠拒絕向環境屈服。許多老兵在這裡成家(也許是大陸以外第二個家),在這裡孕育下一代,用雙手,用淚與汗水,譜寫平凡卻令人動容的生命樂章!

有人說,竹籬笆內是個極度封閉的世界,從時代背景、國家認同、歷史記憶的角度來看,與竹籬笆外難免有極大差距。但從單純的人性來看,在那個舉目凋敝、民生困窘的年頭,竹籬笆外的本地民眾,不也是同樣為改善家計而全力以赴?我高中同學朱泓霖兄早年訪問台南市耆宿黃金印(前省議員黃國展之父),文中說:「黃金印七歲時,在親友介紹下,從灣裡老遠趕到車路墘糖廠(即今二空眷村南邊的仁德糖場,也是「十鼓文化村」基地),白天在糖廠所屬農場當臨時童工,為增加收入,晚上還在糖場當伙夫,工作是把土炭不斷鏟入鍋裡,極為辛苦,即使成年男人也未必幹得下去,黃金印卻幹得心平氣和,自得其樂。」

黃金印的記憶,其實是許多二空村民共同的記憶!許多老兵就是這樣不捨晝夜,埋頭苦幹,只要能增加收入,改善家計,工作就是最大的回饋與快樂!在往後的篇章裡,我會帶出更多「眷村版」的黃金印故事。

那真是讓人懷念的純真年代!物質缺乏,卻似有無窮希望;娛樂缺乏,卻似有無限滿足,很少人知道憂鬱症是什米碗糕。

從勇於向惡劣環境挑戰的人性角度來看,竹籬笆內外又有何差異?

在歷史長河裡,人就是人,人才是主角,其他都是無謂紛擾,人與人間當然存在許多差異,但仔細端詳,卻又可找到許多共同點。拋開差異,將焦點放在共同點上,人與人間只有相知相惜,不再相互仇視,只有彼此提攜,不再一心想要毀滅對方。

俗話說:「子不嫌母醜,狗不嫌主貧」,破舊、灰黯、沉悶的確是二空眷村給人的印象,但在一點也不亮麗的外表下,這裡卻是許多一代、二代、三代﹒﹒﹒眷村人賴以生存、溫飽、教養、歡笑的所在,拆得掉房子,永遠拆不掉數十年刻烙心底的眷村映象,剪得掉母親的膌帶,卻永遠剪不掉母親的記憶膌帶。

有鑒於二空眷村改建後,建築風貌將與世人記憶深處的「二空」南轅北轍,建築風貌的改變,勢必帶動社區文化的改變,如何保留二空眷村近一甲子的映象與文化?即使此情不再,要讓後人也有追憶的憑藉,委實刻不容緩。

別看二空「腦袋空空、口袋空空」,市井間也有豪俠悲歌之士,何況二空臥虎藏龍,有能力為保留二空眷村近一甲子文化盡心盡力的,應不乏其人,同村後起之秀李宜潔就讀成大史學系研究所,就以「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以台南縣仁和村為例(1950~2007)」作為碩士論文,旁徵博引,配合長期田野調查,內容至為豐富珍貴,值得讚賞!但因屬論文形式,一般人在閱讀上可能較缺乏趣味性與親和力,我私下期盼李小姐能提供適合大眾閱讀的文章,分享關心二空文史的朋友們。

我是二空眷村的第二代,生於斯,長於斯,除大學及研究所負笈台北,短暫離開家鄉外,踏入社會後,工作地方也都在台南縣境,仍然住在二空眷村內,以迄於今。因著此一背景,我對二空一草一木、家家戶戶耳熟能詳、對二空歷史演變、風土人情無比熟悉,凜於對二空眷村的歷史情懷與未來願景,因此不自量力,發願以私人力量蒐集、整理二空文物,早在眷村拆除前,即已默默進行。

值得慶幸的是,傑出的二空子弟---高雄榮總心臟科名醫林少琳,與其母親林鄭靜萍,對即將流失的二空文物憂心如焚,發起成立二空文史工作室,並力邀我出任執行長。「聚砂成塔」、「眾志成城」,單打獨鬥固然精神可嘉,畢竟不適合當今講究團隊精神的年代,能夠結合各路菁英,分工合作,分路合擊,不僅事半功倍,收效更快。我因此不假思索就接受少琳兄的好意,以「放眼天下,捨我其誰」的豪氣,扛下這份千斤重擔。

是為序。

---賈景華『二空煙雲』第一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