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像包衣一樣的苦命人生



我們的母親——「二空」

「小七!你把老九拉回來吃飯囉!」隔壁的張媽媽如此嚷著!這是四十年前的畫面,你可算算這劇中的家庭有幾口人?許多像這樣的家,由軍方配給一個10大一點的房子,將就著住著,當年,國軍將它的殘餘精銳,安置在臺灣各縣市非市區的角落,大家離鄉背井,操著不同省份的鄉音,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習慣……,但他們卻都有著一個同樣的信念和希望,這兒住不久,馬上就打回老家去,還要解救水深火熱的苦難同胞……就這樣,他們都被安置在想如廁時,得日曬雨淋的跑到兩百公尺外的糞池公廁,隔壁罵孩子,自家的孩子也會嚇的噤聲……,家裡大中小加起來至少有三、四口,多則十幾口,雖然擠在惡劣的竹籬笆裡過日子,一晃,幾十年了,卻沒有人為此抗議,拉過白布條,而孩子們卻就這麼樣一個個拉拔成人。

依著他長大的眷宅成長條型,門前都用竹籬圍成了院子,別小看那一小塊地,是多少眷村人童年的回憶。還記得我家後面朱媽媽種的絲瓜藤,那乾枯的藤梗子,皮一點的大孩子們會把它剪成一根根的像香煙一樣,放在駱駝煙盒中,耍屌的時候,會點著它,然後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模仿大人們吸起煙來;對面陳媽媽種的白蓮霧樹,仲夏夜裡,每晚她坐在樹下守著它們,一說是在戶外乘涼,一說是怕野娃娃偷摘了它,十幾個年頭的仲夏夜過了,陳媽媽自家種的白蓮霧,總是在清晨前就不見了,她自己從沒吃過幾顆熟的,因為她前後左右住的全是「野孩子!」;只要有樹陰涼爽的地方,泥地上就會有些洞,那是男孩子們彈彈珠的聖地;一根電線桿能讓孩子們圍著它玩十年,因為可以玩一二三木頭人,可以當躲貓貓的樑柱;空地上有各種畫好的格子,跳房,攻守,過關……;屋簷下玩沙包,跳繩,圓牌,橡皮筋……,數不盡的孩童遊戲,那此起彼落的嬉鬧聲,都總是在夜幕低垂後,才收聲寂靜。

每一戶在後門的那一間,就是廚房,每一棟與棟間隔著一細窄的防火巷,傍晚往巷子一探,用聞的就可以大略知道來自山東的王媽媽在炒醋溜高麗,來自廣東的林婆婆在蒸咸魚肉餅,來自四川的鄧伯伯在燒麻婆豆腐,來自湖南的李伯伯在炒蒜苗臘肉……,一條深巷裡,一樣是準備晚餐,卻百菜百味,各顯鄉情。

人說眷村的孩子有禮貌,懂規矩,殊不知那些訓練很多是從飯桌開始的,飯菜打在桌上,所有的孩子雖然饑腸轆轆,垂涎欲滴,但也不得越雷池一步,因為爸媽長輩沒坐定,你是不得就位就口的,開動前要禮貌的喊出「爸媽吃飯! 」,才能啟動,如果誰的筷子在菜裡翻動,東挑西揀的,頭上多一個包是常事,嘴裡碗裡的菜沒吃完又動筷子去夾菜,爸爸會即刻的握緊筷尖,將筷頭用迅雷不及耳的速度敲在我們的頭上……數不盡的規矩,卻從那`的過程中培養起……

每天下午四點多,一輛輛沒棚沒椅的軍用卡車,會把我們從學校接回來,許多媽媽也做好了家事,大多數的媽媽會拿個小板凳,一個個挨著門外坐一排,一來躲躲戶內的悶熱,一來對對嘴,東家長,西家短的聊聊是非,那是眷村主婦最平常的交誼活動了,我們被要求要一位一位的「叫人」,「陳媽媽好!」,「林婆婆好!」,「張媽媽好!----- 一位也不能漏的喊完,我家又住最後兩間,通常得喊完全部才回的了家,我最羨慕住在頭兩家的羅宣民,他只喊一個楊媽媽就可回家了,但想想小時候的無奈,卻成了我們眷村孩子在外的不怕生,落落大方的迎人行禮,生人無懼的外交功夫,像我姐慧懿,能代表南市中,省南女,拿好幾屆南部七縣市的演講冠軍,此中不無關聯!

我女兒咪咪讀小三那年,看到我在自己的節目中教人包包子和餃子,她疑惑的問:「爺爺不是空軍嗎?沒開過麵店啊!爸爸,你怎麼也會做那些玩意兒呢?」這又讓人想到卅年前,村子的菜場邊有個眷補站,每個月頭,一袋一袋的米麵,食油都會塞滿了那屋子,眷戶的每一成員,會依年齡的大小,在眷補證中依大口,中口,小口配給我們的米麵糧油,那是對一個薪資極低的軍人吃飽的基本照應,薪資雖少,但每一戶人家從不會對這樣的生活抱怨;反而抱著感恩及珍惜,將領來的米倒在米缸的時候,爸媽還會要我們將不小心溢在缸外的散米,一顆顆撿回來之外,還加一句,『大陸同胞都沒得吃啊!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好多年了,那種感恩的表情和語調,仍歷歷在目!

我爸媽雖來自南方,但眷村的飲食交流,卻是隔墻即得,最後,每家都會擀麵,做皮,從麵疙瘩,麵片,包包子,餃子,饅頭……,您能想到的麵食,就從那「不要錢」的麵粉中,一道一道的成為我們必修習作的平日佳肴,我告訴咪咪,我們從小哪有錢買粘土,就靠著大人和麵時,我們從爺爺手中要一坨麵糰,捏成飛機大炮,和那些饅頭一塊兒蒸熟了,一來得把玩,一來得食趣,童年的玩耍嬉戲是沒錢能花的!

許多媽媽會做家庭手工,掙一些小錢貼補貼補,打毛線,糊火柴盒,切茭頭,聖誕燈,還有些手巧的媽媽開早餐店,陽春麵,涼麵,涼皮,豆漿,燒餅油條,下午有滷味,韭菜盒子,鍋貼,大滷麵,肉絲麵,乾麵,雜醬麵,臭豆腐和湯圓...。應景的時候,蘿蔔糕,年糕,甜酒釀,湖南臘肉,臘腸,豆腐香腸,川味豆腐乳,麻辣蘿蔔乾...,數不盡的大陸風味,盡在貼補家用的風氣下,在眷村中生生息息!

年前,回到二空,看到二空已拆了一半!我腦中即刻浮起一段段似影若幻的記憶,往西瓜山的小徑,我們在那灌過多少蟋蟀,糖廠邊的河塘,我們抓過多少螺絲和小魚,在教堂裡的大樹上,我們抓了多少知了和麻雀!在仁和國小,我們的球打破了多少玻璃,村子邊的芒果樹,桂圓樹,枇杷樹,楊桃樹,蓮霧樹......被我們這些「野孩子」洗禮了多少回...。那些現代孩子沒法體會的苦中樂趣與回憶,當我向他們說過三關,騎馬打仗,多好玩,多有趣,他們總在我們眉飛色舞中,澆我一句冷水,「好無聊哦!」或許是我講得太急吧!最近眷村的生活成了話題,許多電視劇和訪談節目都以他為主題,說實話,看了之後總覺得那些劇和話題,離我們好遠好遠!

在官方的地圖是找不到「二空」的,但臺南的人都知道她,她像個無地平線的浮萍,空無邊際,亦無依靠,「二空」和許多眷村一樣,將一群為過往理想使命,為現今土地效命的一群人,像清朝的「包衣」一樣,「圈」在一塊兒(註)。幾十年了,他們已經淡了撕裂的鄉愁,乾了歲月的淚痕,過去一句句口號,一尊尊銅像,驅動著眷村中那本無目標,卻也無奈的生命。嚴格說來,這一群揹著悲情十字架的人們卻改變了人生的劇本,「二空」的所有眷戶硬綁綁的把二空變成苦中做樂,奮發不懈的快樂之谷,那些道不盡數不清的點點滴滴,真的可以讓李安拍幾十部好電影!

二空已拆了一半,在仁和村蓋起來的是一層一層的格子,以後現代化的建築將會把大伙兒上上下下更集中,但人心的距離還會像以前那樣凝聚嗎?幾位在我心目中永遠的大哥哥,他們雙鬚已白,且各有其志,更是在各個行業中的佼佼者,為了「二空」在這個時代所創造的生命延續,也為了二空在這一小片的歷史中留白,他們希望我為二空寫些東西,僅以紛雜拙見,小記過往,拾趣分享!

二空的眷舍雖然拆了!那拆掉的一片片瓦,一道道牆,隨著灰飛煙滅,但咱們眷村子弟的心將像日月恒昇一般永遠拆不垮,打不散!因為我們的孕育,都來自同一位母親---「二空」。臺灣這塊土地,有「眷村」,有「二空」,有「我們」,而我們也為了臺灣,有真情,有忠貞,還有將延綿不斷的愛啊!

:「包衣」是皇族的奴,一生得效命主子,除非有戰功方可變籍,而這些包衣都被依工作的內容不同,而被一區區圈養在不同的地方,平時農作,戰時出征。

梁幼祥先生為二空眷村子弟,現為電視美食節目主持人及各知名媒體美食專欄之執筆,個人部落格名為梁幼祥的美食王國之愛吃騎兵團,網址如下: http://tw.myblog.yahoo.com/liang-yuhsiang/歡迎各位饕客前往品味一番,又,梁先生同時在北投少帥張學良故居經營禪園景觀餐廳,歡迎鄉親北上時前往禪園觀景,品嘗美食,http://www.wretch.cc/blog/wennylee/10019175對禪園有詳盡介紹)

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走遍千山萬水 最愛二空煙雲



我擔任二空仁和村長的那些日子

林鄭靜萍

二空是我與外子及孩子們隨空軍一大隊自大陸遷台,經台中水湳,台南大林(大同路)之後,落腳的眷村,也是我們一家大小,不論旅居世界何處,一直魂縈夢牽的地方。

民國39年,空軍所屬各單位聯合在台南縣仁德鄉牛稠村自建眷舍,同年秋再建克難式磚造眷舍150戶,民國39121正式成立二空眷區,行政隸屬仁德鄉牛稠村,民國40年至44年空軍分四批自建眷舍79戶,民國41年改為二空軍眷區,民國461月改為二空軍眷新村,民國47年牛稠村改名為成功村,本村當時屬成功村第六鄰,47夫人捐建50戶,民國48年將40年竹造眷舍拆除就地重建, 49夫人再捐建350戶,民國50年捐建100戶,53年再捐建50戶,共計550戶,有眷無戶官兵利用公地自建眷舍155戶,二空新村有居住證者計922戶,自建者167戶,計1089戶。

二空自治會成立於民國51年,民國52年由成功村分出仁和村,二空新村隸屬仁和村,至民國59年仁和村人口快速成長,再由仁和村分出仁愛村,也因而仁和、仁愛兩村我們統稱二空新村。

民國56年,本鄉(仁德鄉)國民黨14區黨部,開會提名競選村長,當時黨部主任謝輝及各同志於會議中提名我競選,由於自覺才疏學淺,家事繁忙,且兒女眾多需照顧,因而婉拒是項提名,但是村里各方鄉親勸進之聲不絕於耳,謝主任和村內德高望重的田國貞老先生的鼓勵下,說服了外子和家人,在徵得外子的同意和鼓勵下,終於決定競選,立志服務桑梓;在競選中,許多熱心的村民盡全力,不辭辛勞的幫我拉票,民國56625選舉;開票結果,我以最高票當選,雖然已是四十幾年前的事了,然而對於當時村民鄉親的盛情支持,仍然印象猶新,而且永銘五衷。

民國56715就職村長後,即需接受新的挑戰:家事、村事,真是千頭萬緒! 當時的村長是完全無給薪的榮譽義務職,但是抱著愛心、耐心、潛心面對,村里的種種雜難任務,均在大家合作之下一一完成,相信這其間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

回憶當時對村民的服務工作,十分繁雜,諸如開辦協助村民遺失身份證的補發、戶籍謄本申請、協助辦理印鑑證明、貧戶急難救助、送有需要入醫院醫治及幫忙辦理住院手續的村里病人、協助申請孤苦無依的死亡榮民的喪葬費用、輔導青少年就業,尤藉本文感謝當時嘉南水利會會長廖秉輝先生協助本村劉小姐等員就業,仁德國中陳校長協助本村李小姐,至該校擔任老師職務,另協助村民任職清潔隊員等,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

在四十多年前,物質生活還不豐裕的時代,普通家庭並沒有電話,如果需要找人或尋求幫忙時,大家常需要村長、村幹事、自治會義工或自治會會長的幫助,二空老一代的村民應還記得,自治會常幫忙廣播「某某人請到自治會,你的伯父由嘉義來找」,「某某小姐請到自治會來,妳爸爸在蔡市場等妳等了一小時都沒看到妳,現在在自治會等妳」,當時許多熱心人士和村幹事便在自治會輪流為村民服務(見圖1-3)。

任職村長期間,承前自治會長陳如鵬、前村幹事張勝華、現任自治會長張華春、暨前李荊山村長、周發餘村長、劉家芳村長、劉金思村長、前婦女會理事長高秀瓊、王光玉代表、婦聯會工作隊(以下簡稱婦工隊)隊長金品華、婦女會幹部陳世華等,還有許許多多村內肝膽相照的村民給我熱心的協助,我永遠也不會忘了那些曾經幫助過我的所有可愛的熱心的村民與各鄰鄰長。

在我擔任二空婦工隊隊長期間,也有多次和婦工隊代表一起贈書給駐台南美軍顧問團的眷屬,在四十多年前,雙方的良好互動對促進中美情感交流頗有幫助(見圖45)。

現齡50歲以上的村民猶應記得我們當時的二空新村,沒有一條完整的道路;一下大雨,水能淹到小腿肚上,沒有排水系統及明亮的路燈、自來水等,篳路藍縷、百廢待興,但大家本著[克難精神],胼手胝足、同甘共苦,倒也安貧樂道、親愛精誠。鄰里之間也充分發揮「守望相助」及「敦親睦鄰」的眷村文化。當時家家戶戶,還盼著反攻大陸,重回故鄉爹娘的懷抱的想法,記得在自治會前建了一座先總統 蔣公的銅像,在落成典禮時,大家還舉辦了一個隆重的落成典禮儀式(圖6)。

我的村長任期至62715,村長任內,我和大家合作完成了:進出我們二空的平坦柏油路、照明路燈、排水系統、戶戶裝設衛生抽水馬桶間、全村自來水系統裝設、籌辦村民裁縫訓練班、增建籃球場、及爭取經費修整二空幼稚園、仁和國小圍牆及校舍等等建設及舉辦各項活動。

本村由於是空軍眷村,絕大多數為國民黨員,每次選舉全村合作無間,均能達成上級交付的任務,也讓上級領會本村是所謂的真正鐵票村;可惜少數不肖之徒,貪圖小利破壞團結,雖說選舉是自由民主的事,但票選無德之人,以耳語破壞村民善良的心與團結,真是一件令人痛心扼挽之事,希望黑暗骯髒的選舉手段不要再污染了善良的二空眷村。幸而我村仍有後起之秀、眷村子女投效人民公僕之路;先後有張長壽、張台昇擔任村長,尤其吳健保縣議長,秉著一腔熱血、為全縣出錢出力、建設良多,對二空尤其照顧,如今眷村之改造吳健保議長出力甚多,二空子弟出人頭地,乃眷村之福也,吾亦老懷堪慰!

政界有所謂「軟著陸」、「硬著陸」之說,軟著陸意是系出名門,家族性的什麼山派海派、白派黑派………推出派系代表、選舉鄉鎮代表、縣或市議員、立法委員等,一步步的沿著鋪滿鮮花的路走向成名,走向掌權、掌錢,走向成功,猶如張開降落傘,緩平著路,而我卻是從高天無降落傘的直落硬降,無任何倚仗,所憑藉的只是對選我的村民負責,和我一直以來負責任、講義氣及熱心助力的名譽,我特別要感謝王連興先生,當時,我村只僅是仁德鄉18村之一,在人情、人事上我無任何奧援,只僅一股造福桑梓的信念和不自欺的精神,王連興先生貴為鄉長,無私地接納我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生手,同意我為村建設經費的爭取,支持我在兩屆村長任內許多建樹,推舉我至省府接受全省優秀村長表揚,其間我也兼任仁德鄉婦女會理事長、婦聯會婦工隊隊長,也由於村內全體村民大力支持,由仁德鄉婦女會推選我赴省府接受省婦女會表揚,並赴台北接受婦聯總會之<婦女之光>的獎勵。

人生有如汪洋中的水藻,遭逢浪漫澎湃,有時會被機遇和命運拋到各種境遇,可出入冠蓋雲集之廳堂,亦可蟄伏窮鄉僻壤草舍;如今我二空眷村的改建已近完工,老遠看那巍峨工程的大樓感觸良多,每每漫步村內,定有我可愛的村民聚集寒暄,使我心覺溫暖,想到前行政院長郝伯村寫的<無愧> 一書;任職村長,我用心走過來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最後我也以無愧二字終結我的村長生涯。









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如似天蠶變,期許人中龍


一個嶄新的二空眷村 盧裕財

首先,筆者敢以東施效顰,仿古人雅行,就以「一個嶄新的二空眷村」為題,獻拙詩「火鳳凰」一首,以銘記內心感慨並藉此鋪陳后文,但請君笑閱‧詩云:

『悠悠六十載,雪雨露霜風。

綿綿三五代,龜鱉魚蛇龍。

屈指數江湖,有梟亦有雄。

昔人日已遠,典型在夢中。

童叟盈故里,嬉鬧滿胡同。

牽牛竹籬蔓,頑稚草塘泳。

蟬鳴颺春夏,風嘯颯秋冬。

悉如東逝水,記憶庫存封。

忘掉蔣汪毛,拋棄國民共。

教條和意識,藩籬須淨空。

新樓撼地拔,百仞入雲峰。

重生火鳳凰,振翅向蒼穹。

教化兒孫輩,追遠且慎終。

闊步新天地,昂首又挺胸。

心繫家國事,行動作先鋒。

如似天蠶變,期許人中龍。』

那麼,「嶄新的二空眷村」應該具備何等氣象?本村賢士姜矢勤已有大作於前,其文針對近、中、遠等三程之組織建構和軟硬設施,進行具體而微的陳述,其建言縝密而豐富,當可媲美 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請諸君自行參閱。為免狗尾續貂,筆者不再贅述。

-----「重生的火鳳凰」又將飛往何方?

-----蛻變後的「二空人」在重新面對與時俱進的台灣社會時,將如何 在精神和觀念上進行調適?

-----如何在這新時空中找到生存的座標以及如何在社會中扮演積極的角色?

-----身在這一鼎熔爐之内,將以何等面貌及態度與各方人群和睦相處,進而共利共生?

筆者長達半世紀「青、中、老」三等歲月多在「竹籬笆」內渡過,其間雖曾多次「少小離家老大回」,但永遠對斯土斯民有著濃郁的鄉情。同時,數十年公職生涯期間,與「竹籬笆」外的「士農工商軍警特」等各階層人士多所接觸,對「竹籬笆」內外的各類族群如何相互看待,以及相斥和相容等問題亦略有體會,尤其是有關國民政府於一九四九年撤退來台後的外省人與本省人之間的矛盾情結,曾多次作過田野調查。筆者認為,所有的社會問題多源自於思想問題,一旦人類的思維歧誤,意識偏差,最終必定導致兵禍。十六世紀歐洲因宗教路線歧異而發生宗教戰爭、十九世紀希特勒因種族偏見屠殺猶太人、明朝張獻忠入蜀,下「七殺令」,致十室九空等等,古今中外因「意識型態矛盾」而衍生的天災人禍不勝枚舉,因此闡述此一族群現象時,須以審慎的態度從最潛在的思想問題談起。筆者在此謹以前述拙詩分段,論述個人淺見,供君參考。

※教條和意識,藩籬須淨空。

「省籍族群」問題在過去數十年間一直存在且至為敏感,從兩蔣時代「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所造成的寒蟬效應,至李登輝陳水扁先後主政二十年間,因惡劣政客之操弄‧使矛盾更為激化。一般社論者多視為禁忌,每一提及,或含混帶過或避而不答。惟馬政府於二零零八年上台刻意謀合之下,使問題略有消減。

回到一九四九年這一道歷史分水嶺上,正是兩岸的山河變色,也是美蘇對峙、冷戰開啟的歲月。這一年國軍兵敗如山倒,由各省隨之撤退來台的軍民,使台灣人口遽增二百萬人,經政府安排分居島內各處,或分配房舍或劃地圍籬,由於集中居處、南腔北調、飲食各異等因素,而形成日後特殊的「眷村文化」。當初,這一大群有如來自北方的候鳥,確實未有久留之意,因此而有「反共抗俄」、「還我河山」、「殺朱拔毛」等標語,此等意識型態甚至因政治化教育之流傳,在第二代心目中亦根深蒂固。最終由於兩岸實力懸殊、國際制肘以及島內「反攻無望論」之失敗主義瀰漫,而逐漸偏安一隅。數十年來無數座「竹籬」在小島各地自然成形。君可曾知曉這一道藩籬以外的人群如何看待眷村,尤其每屆選舉,約佔台灣人口百分二十的「綠色基本教義派」人士更是惡言相向,諸如:「中國豬滾回去」、「外省權貴」、「中共的同路人」、「賣台的涉嫌者」、「〈老榮民〉去跳太平洋」等語,雖可樂觀解讀為「選舉語言」,但未嘗不是「潛意識中的嗔恨」。

筆者認為「往者已矣,來者可追」,無論藩離由誰造成,嗔恨由何而來,皆無須苦苦追究,而應抱持「可予以理解,但必須諒解」的態度來面對。故拙詩以「闊步新天地,昂首又挺胸」共勉,即是期望未來的「二空人」以民胞物與之胸襟、不卑不亢之態度、主動積極之熱誠和「竹籬外」的族群和平相處而共利共生,將深藏心中的藩籬化解於無形。

※忘掉蔣汪毛,拋棄國民〈進黨〉共。

作家龍應台近作「一九四九大江大海」中,提及「請凝視我的眼睛,誠實地告訴我:戰爭有勝利者嗎?我以失敗者的下一代為榮」。國共鬥爭失利撤退來台,許多人患上「戰敗心理症候群」,刻意遺忘這一段既恥辱又慘痛的歷史。龍應台為彼等辯解:「如果有人說,他們是戰爭的『失敗者』,那麼, 所有被時代踐踏、污穢、傷害的人都是。正是他們,以『失敗』教導了我們知道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價值。」

其文又提到「有人被國家感動,被理想激勵,他們被帶往戰場,凍餒於荒野,曝屍於溝壑,那烽火悻存的,一生動盪,萬里飄零。」龍應台該作中一再闡述一個歷史的真相:戰爭沒有真正的「勝利者」或「失敗者」,而只有「落難者」。

聽聞上言,筆者心有戚戚,不禁長嘆而問:「蔣汪毛等,誰主沉浮中原大地,需要陪以千萬生靈人頭落地,億萬人妻離子散?況乎,衡以歐美民主之觀點,政黨者,為民服務之機構耳,有必要因理念之歧異而黨同伐異,不共戴天?」

※ 心繫家國事,行動作先鋒。

孫中山曾說「政治者,管理眾人之事也」,因此政治非為一二少數人服務,亦不容被擁有少數特定人群的政黨所操弄,其至高點即是「國家」的概念。拋掉舊意識型態的新「二空人」僅愛自己鄉土,只自顧「追遠慎終」,如此態度似嫌不足,筆者認為更須有愛國思想和情操,以及走向世界的氣度及雄心。

※ 如似天蠶變,期許人中龍。

有人說,「二空」與島內其他眷村一般,皆生成於歷史之「偶然」,終將消失於歷史之「必然」。言中動詞「消失」二字實在令人生畏,或可改為「融化」或「融入」等詞。事實上,「眷村文化」非但不致消亡,她正如浴火重生的鳳凰,以煥發的容光,著以新裁的羽衣,翱向無垠的天際,「融入」浩瀚的社會。

回顧戰禍連連的年代,先輩們「被帶往戰場,凍餒於荒野,曝屍於溝壑,那烽火悻存的,一生動盪,萬里飄零。」龍應台「大江大海」中又敘述「正因為他們在跌倒流血的地方重新低頭播種,筆者這一代人,得以在和平中,天真而開闊地長大。」誠然,「二空」經歷一甲子之傳承,兒孫輩眾多,因此筆者前詩云及「綿綿三五代,龜鱉魚蛇龍。屈指數江湖,有梟亦有雄。」各行各業的優秀人物比比皆是,君可各自體會其意。

最後,筆者以「朝作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英雄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勵志詩歌一首,勉吾鄉黨後進,冀望日後能「英雄出少年」。

陳光照山水國畫展

遠離人間憂煩 我心另有丘壑

提起二空美食,陳記湖南臘肉無疑是其中翹楚。全盛時期,每年春節前

夕,總要忙上陳光照夫婦一、兩個月,即使他近年因健康關係,暫停製作,仍有許多饕客打電話訂貨,得知暫不供貨,失望之情溢於言表。

陳光照不僅以湖南臘肉享譽全台,他在工餘勤練山水國畫,無師自通,自成一家,作品也曾在二空公開展出,令人既驚訝又驚艷!

怎麼說,一個修飛機的技師,一個湖南臘肉師傅,都和山水畫扯不上邊,就像風馬牛完全不相干,但陳光照辦到了,他是技師、師傅,也是山水畫家!

實,技師只是他的職業,湖南臘肉則是他餬口的工具,陳光照心中另有一片山水境界,當他提筆作畫,他的心已飛躍千山萬水,或懸崖、或丘壑、或飛瀑、或亭閣...,我心狂野,縱人間有萬種憂煩,都不足以沾惹我內心另一個寧靜世界。

人力有限,有時也只能忍受簡陋的環境與不如意的境遇;人心無窮,只要我們保持純真,內心其實可以超凡脫俗,架構另一個美好的世界。

人窮得只剩金錢,有人富得只缺金錢。你是哪一種人?你希望你是哪一種人?

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前賢篳路藍縷 天主恩澤二空

天主教二空聖母升天堂大事紀

姚蓬麟

天主教 二空聖母升天堂

(71746 )台南縣仁德鄉仁愛村6號,電話:(06)268-3406

一、二空聖母升天堂大事紀:(暫摘錄至1986)

1952 美籍天主教遣使會華克施神父(Father Fox)抵台南。

1953 華神父於南寧街創立「聖若瑟天主堂」後,開始在二空空軍眷區教友家中講道,陸續

派黃漢、高方濟兩位神父到二空服務教友。

1955 除黃漢、高方濟兩位神父外,巫果英、賈書紳二位先生,也前來二空空軍眷區教友家中講道,受洗及慕道者日眾。

1956 二空聖母升天堂成立傳道所

1957 815日聖母升天節日,正式在二空建臨時聖堂,係用竹架、竹壁、水泥瓦建成。由

華克施神父主持建堂彌撒,堂務由黃漢神父負責。

1958 在臨時聖堂西側再購地600,年底建聖母山。

1960 2月教廷駐華高理耀公使蒞臨二空聖母升天堂,主持祝聖聖母山及正式聖堂破土典禮。

1960 430日二空聖母升天堂新堂落成,由華克施神父首祭。同時增建神父辦公室、客廳、小倉庫各一間。

1961. 9月黃漢神父患胃病住院,教務仍由華神父兼管。

1963 321日華克施神父逝世,二空聖母升天堂堂務請台北遣使會王澤靈神父暫代。

1964 719日董克愛神父接管二空聖母升天堂。

1965 3月二空聖母升天堂創立聖愛幼稚園。

1967 董神父年初發動其在美國創立之「「閔真諦樞機主教基金會」會員捐款,籌建會議室一棟,命名「閔真諦樞機主教廳」,Fr. Francus Kunz神父來台南,協助並觀察傳教情況。

1973 年初二空聖母升天堂再建大廈一座,於下半年落成。樓下有幼稚園教室兩間、老師辦公室、廚房、學生廁所。二樓為大禮堂(會議室)。三樓再搭建鐵架、石棉瓦頂、牆壁作為中、小學生活動之用。

1977 5月董神父因病回美療養,教務由已擔任副本堂兩年的卜魯士神父接任

1979 先後兩次將聖堂內牆壁裝璜為條紋三夾板,彌撒間兩側告解間拆除,地基墊高,覆蓋大理石地板,在聖堂左側樓梯下建告解亭一間。

1979 521日,自美返台的董克愛神父逝世於二空聖母升天堂任所。

1980 9月卜神父調任宜蘭頭城堂,另派黃漢神父暫代堂務。

1981 初春,聖堂內跪凳下原塑膠地板改建為磨石地板,8月,林年和神父接管堂務,特別著重教友靈修活動。

1984 9月林神父奉調台中學習台語,堂務由成主教派遣劉文美神父代管。

1985 8堂務由石玉山神父暫代。

1986 6林年和神父由美休假期滿,返台重掌堂務。

二、堂務現況簡介:

1、自建堂以來,即設立聖心祈禱宗會,按教友分佈情形,劃分為36組,每組有推行人一位,每月首占禮(週五晚07:30)聖心彌撒後,召開推行人聯誼會,討論堂區教務推展事宜。

21975.5.17,成立聖母軍,現有團員20位,每週一上午09:00開會,任務是奉獻犧牲,負責堂區教友生病慰問、替死亡者念經並勸教友進堂參加彌撒。每年2次慰問老吾老院老人及瑞復益智中心兒童,每年5月、10月往教友家庭中念玫瑰經與聖母同在。

3聖神同禱會會員8位,請影三堂施予仁神父領導,每週二上午09:00開會。

4讀經小組組員10位,請大林堂楊成斌神父指導,每週三上午09:00讀經。

5、每年三月、九月,二次朝聖及避靜,由主持神父及修女帶領前往目的地朝拜聖母及恭念玫瑰經。

6、現有教友900餘人

參考資料:

1.“天主教台南教區的成長”,天主教台南教區,1986.11

2.“遣使善牧 蔣善神父,逝世週年紀念專刊”,遣使會台南會院大事錄,台南市南寧街聖若瑟天主堂,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