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7日 星期四

不患寡而患不均 活得下去才有希望





話說軍眷補給證

圖:盧裕財 文:店小二

裕財兄捎來他執筆的文稿時,順便帶了一批相關老照片,其中有一張早期眷屬補給證,上面的人頭照還十分稚氣,清純秀麗的模樣,惹人憐愛,原來是裕財兄的妹妹。

像這種眷補證,早年眷村人手一張,毫不希罕,但完好保存至今的,已不多見,網拍上就有人賣這種老玩意,一張要價三、四百元,賣家不多,貨源也少,說不定再過一陣子,價格就可破千。

眷屬補給證,是跟隨軍人補給證而產生的。

當國軍撤退來台後,經國先生為改革軍中陋習、強化國軍戰力,首要任務即是確實釐清國軍員額,嚴杜謊報吃糧,有多少兵力,發多少糧餉,一則嚴控人事費用,一則精確掌握戰力。

談到謊報吃糧,由來已久。

1891年,時值甲午戰爭爆發前四年,台灣局勢空前緊張。胡適老爸胡傳奉調台灣,擔任全台營務處總巡,半年內,跑遍台灣。胡傳是個做事一板一眼的人,在巡視各地營務時,首先要確定兵力的正確性,他老兄行前不通知各營長官,到了也不接受吃喝玩樂招待,即刻召即全營點名,一一唱名,結果不是人數與兵籍兜不攏,就是長官臨時找人湊數,如果胡老大點點總人數,也就罷了,偏偏鐵花兄(胡傳字鐵花)『吃了秤砣鐵了心』,一個一個唱名,場面空前緊張,那些臨時插花的人頭,一時只記得自己姓名,忘了自己扮演的人頭姓名,自然忘了答『有』,結果可想而知。

就是這種抓人頭吃公糧的陋習,肥了個人,瘦了國家財力,更削弱軍隊整體戰力,日清之戰兵敗如山倒,良有以也。

軍人補給證,就是經國先生改革這種陋習的策略。一人一證,是身分證,也是軍人的『存摺』,薪餉、補貼全依靠它。在經國先生嚴厲要求下,各級主管對控管補給證戰戰兢兢,一出差錯,甚至軍法伺候,也因此連部往往集中保管補給證,負責保管的行政官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外出時才發放。

當國軍撤退來台後,為安置軍人眷屬,先後在各地設立眷村,因當年軍人待遇普遍偏低,不足以養家活口,才又設計各種補貼眷屬生活費的辦法。民國395月起,軍方每個禮拜天派出人力車,挨家挨戶發放生活補給品,既不科學又費力氣。後來又從軍人補給證得到靈感,另外發行『中華民國備役眷屬身分補給證』『中華民國退伍軍人眷屬補給證』簡稱『眷補証』,根據眷屬人口及年齡補給,一人一份,區分大口、中口、及小口三種,子女一旦畢業進入社會工作後,就不再補貼。眷補證內頁還印有12張糧票,按月兌換一定數量的米、食用油、麵粉等生活必需品。

每個月,軍方會派出軍用卡車,載送各種物資到眷村發放。這一天,是眷村的大日子,只見家家戶戶扶老攜幼,拿著糧票及各式承具,前來領去生活必需品,熱鬧的景象宛如過年。梁幼祥在文章中就提到,他小時候很期待這一天來臨,領了麵粉,他又可東捏捏西搓搓,像現代小孩玩陶土,快樂得不得了。誰也沒想到,眷補證發放的麵粉,竟然造就一代烹飪宗師。

依據眷補證注意事項第四條規定:『不得轉給他人使用,亦不得價讓或抵押他人領取。』易言之,不能有交易行為。但實際上,交易行為很難完全遏阻,畢竟每家需求不同,東家不足西家有賸,互相交換也是很自然、合理的事,有時遇上緊急需求,用眷補證上的糧票換錢應急,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在那困窘的年代,『同是天涯淪落人』,彼此將心比心,主管人員明知有私下交易的違規行為,往往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由於當局對補給證、眷補證嚴格管控,造假情形極少,因此又兼具身分證的功能。許多營區就憑補給證或眷補證開放通行,當舉辦活動時,只要驗證,就可遏阻非軍方身分人員入場,十分管用。據說,在那個軍警一家親的年代,騎士違規被警察攔下時,只要亮出補給證或眷補證,警察伯伯常會網開一面。

後來,因眷補證階段性任務已達成,正式廢除。裕財兄親妹妹這一張眷補證則是63年所發。

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回想當年,大家都窮,國窮民窮,但在類似眷補證的設計下,大家窮歸窮,卻能公平分到最低生活標準的生活必需品,雖窮而擁有活下去的基本條件,只要活得下去,就不會放棄明天的希望與夢想,唯其如此,早年絕少聽到因活不下去而自殺的新聞。

大雄兄在『感恩,真正的感恩』一文中,提到早年水交社每年在颱風來襲前,軍民充分配合,快速有效做好該有的撤村工作,他很想不通時至今日,連基本的撤村都做不好,害得百姓蒙受生命、財物的損失。店小二也想不通,早年政府都能充分照顧龐大軍眷的生活所需,政府不保證軍眷過得好,但保證活得下去,怎麼到了今天,反而常聽到有人活不下去,全家燒炭自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