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空天主教堂的事蹟
宮高德
一、從無到有
在我還未滿週歲那年,舉家從高雄橋頭搬到二空,那時住戶不及一百。過了兩年,媽媽帶著哥哥、姊姊和我到南寧街教堂受洗,當時左右鄰居一起受洗的人,不少於三十,那年是民國45年。
原先在江西地區傳教的美國籍華克施神父,大陸淪陷後被中共驅逐,
就轉來台灣服務,神父隸屬遣使會美國西部省會,長上派他擔任台灣區會長,到任後先在市區中正路租屋成立傳道所,後在南寧街買地建立永久會館。
華神父熱情豪爽、積極果敢、勇於任事,贏得許多人的好感,陸續在台南各地眷村開始傳教聚點,派遣高方濟、黃
漢兩位中國神父、及巫果英、賈書紳二位先生輪流在二空、大林、水交社、崇誨、大道、大鵬、樂群等地講道,都引起很好的迴響,前來慕道者日眾,幾乎每天都開班授課,接受洗禮者逐年增多。
由於二空的教友人數成長很快,華神父決定募款蓋教堂,一年後,於
二、草創時期
逾兩年,教堂空間已不敷使用,華神父計畫再蓋一間更大的教堂,於是在當時教堂的西側增購六百餘坪土地,先建一座仿「露德聖母」的山洞,供教友敬禮聖母之所,49年初由教廷駐華公使高理耀主持聖母山祝聖禮,並舉行聖堂的破土典禮。50年4月新聖堂落成,華神父舉行新堂首祭。當時年紀小,總是仰頭看到聖堂高聳的山壁、彩色的玻璃、寬敞亮潔的空間、神聖莊嚴的祭台,讓人驚歎彷彿人間仙境。
舊教堂整修隔成四間主日學教室,主日彌撒前一個小時,中小學生都要按表操課,每班都是滿滿的,比學校一個班級的人數還要多,因為只要自己的小卡片蓋滿章,全勤的學生自然有獎賞,高年級的小男生還有優先擔任輔祭的權利,但因每周只限四個名額,幾乎都要搶破頭的爭取,這也是我們當年的樂趣之一。記得當時我們
聖誕節是村子裡的大事,教堂裝飾的美輪美奐,入夜時分,人聲鼎沸,萬頭鑽動,熱鬧非凡,有許多表演節目、放映電影和難得吃到的西點麵包,子夜大禮堂彌撒時,聖樂悠揚、祈禱伴隨香烟嬝繞,有一些人領洗,常在臉上反映出恩寵的光彩。神父登上講壇,大堂內鴉雀無聲,靜聽神父講耶穌誕生的故事,也在莊嚴的搖鈴聲中,虔誠的仰觀高舉的聖體。
那年代有美援救濟物質,麵粉、奶粉、牛油、衣服等,都透過教堂優先發放給教友,一些志工擔任管理職務,協助有秩序的分發。華神父的家族經營頗具規模的藥廠,教堂就每週定期免費施藥,從昂貴的金黴素、消炎藥,到感冒咳嗽藥,還有維他命等補品,確實幫助了許多人生活所需。在眷村村民離鄉背井、清苦艱困、物質缺乏的歲月,沒有電視、電話、冰箱、汽車的日子,教堂在傳教之外,又兼具許多功能,承擔起精神食糧、社區教化、培育青年、健康衛生、娛樂交流的平台,許多教堂的事在茶餘飯後,讓人津津樂道。
好事多磨,教堂事務蒸蒸日上一片大好之際,天主卻給了我們一個嚴厲的考驗,
一個人活了一輩子,死後還留給大家這般崇高的道德典範,不是很有意義和價值嗎?聖經上說:「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才能結出許多子粒來。」有一些眷村青年,受到華神父身教的啟發,也成為神父和修女,立志為教會和人群服務。
送走華神父後,大家收拾起感傷情緒,失落孤寂的回來等候天主的旨意。遣使會從台北找來代理堂務的王澤靈神父,卻把二空教友帶領到另一個信仰熱情的高峰。
三、盛況空前
王神父是江西人,年輕有為、組織和溝通能力強,思想說話都比較貼近我們,來到二空後,首先成立「祈禱宗會」,按住居遠近把教友分組,充分授與推行人職責,維繫起教友之間的網絡,當時雖沒有傳協會之名,但已有傳協會之實。神父音樂涵養高,教授琴藝,組成陣容堅強的「聖詠團」,很有耐心的親自指揮教唱,推動教友對聖樂的認知水準。每當主日舉行彌撒,聖樂悠揚,歌聲廻盪,使參禮者心靈陶冶、感受有如豐富饗宴、洗滌庸俗性情、提升祥和美善的意念、嚮往永恆的福樂。
「青年會」的盛況也不遑多讓,每次活動聚會,無論團康聯誼、話劇表演、舞會之類的,都讓我們這批小學生非常羨慕,希望自己趕快長大,王神父用很大的力量照顧高、初中生,但對我們小學生也沒有疏忽。把我們組成「聖體軍」,彌撒後留下來集訓,賦予我們維護「基督聖體」的責任,彌撒時我們穿戴整齊列隊進堂,高舉旗幟身披紅帶,張媽媽照顧我們坐在最前排,成為眾教友的注目焦點,有兩位男軍友,持童軍棍站在教堂門口,很威風的維持秩序。王神父激發我們小孩團隊合作的意識、潔身自好的榮譽感、鍛鍊我們生命的奮鬥意志,在我們這群四、五十個小孩心中,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年慶祝復活節,不但有教友大合照留念,還有共融聚餐,如何解決煮飯和會餐地點的問題呢?原先借用教堂旁邊的菜市場,王神父帶動教友把市場整理的乾淨,佈置成適合用餐的地方,邀請好多媽媽幫忙作菜,四、五百人一起吃飯的場景,在那個年代幾乎是不可能的創舉,卻凝聚了教友的向心力、堅定了教友的信德。在交通不便、資訊封閉的環境下,教堂頻繁的活動、教友興奮的參與,信仰的力量似乎鼓舞了村民,好像看見了希望,給村民打開另類思考的一扇窗戶。
正在興起的信仰浪潮,卻好景不常,53年7月王神父奉令調回台北,教友不捨,極力挽留,透過不同管道上達疏通,但天意難違,一位好牧人再度離開二空教堂。
四、輝煌時期
繼任的是美國籍的董克愛神父,他很愛二空教友,以教堂為家。54年3月創辦「聖愛幼稚園」,培育村內兒童,有不少校友事業有成、貢獻國家社會。56年再度募款籌建主日學教室和會議室,是為「閔真諦樞機主教廳」,直到現在,每次聚餐活動和每週聖母軍開會都在此。62年初在教堂對面,再建一棟二樓房舍,樓下有幼稚園教室兩間,老師辦公室、廚房、學生廁所等。二樓為大禮堂,三樓再加建鐵架棚,作為中、小班學生活動之用。這棟樓在幼稚園停辦後,現已改建為「德蘭園」,交由德蕾撒姆姆的修女照顧無依無靠的老人。
董神父沉重持穩,身材福泰,說話不疾不徐,莊嚴的面相,讓人畏懼三分。他在二空的任期有十三年之久,建樹頗多,也幫助許多貧困家庭子女的學費。66年5月因病回美療養,教務由已擔任副本堂約二年的卜魯士神父接任。
風趣幽默、平易近人的卜神父,是一位能把中國話說的字正腔圓的美國人,年輕有活力,言談中經常逗笑大家,剛開始大家還不太習慣,老人家會覺得老不正經,慢慢就都接受他美國式的幽默,大人小孩都喜歡他的親切隨和、不拘泥形式。68年神父把聖堂內牆裝璜為璧板,拆除祭台兩側告解間,舖成大理石地板,在進聖堂樓梯下新建一間告解亭。69年9月,卜神父調任宜蘭頭城天主堂。
接替的林年和神父也是美國人,溫和樂天,在二空有四年的時間,特別看重教友的靈修活動,多次舉辦朝聖祈禱活動。在他調往台中學習台語後,堂務短暫的由劉文美神父(國籍)代管,之後是石玉山神父(美籍),75年6月林年和神父重做馮婦,二度接掌堂務。
後來,夏樂博神父(美籍)在教堂交由教區管理前,擔任多年的本堂神父,他身型高大壯碩、做事細膩有致、態度公正客觀、易於親近,深受教友的喜愛。發現教堂樑柱遭到白蟻蛀食後,他毅然籌措數百萬的經費,扛起經濟重擔,把教堂屋頂整建全數翻新。
五、眷村人口減少後之變化:
教堂的管理權交給教區後,譚柏林、劉文美、藺培鐸三位神父,陸續擔任堂區主任,照顧堂區的羊群。眷村環境變化頗大,教友多有邁進花甲之年,兩鬢飛霜、滿頭銀髮,花果逐年飄零從未間斷,回歸天鄉的人已經超過進堂的人,年輕的下一代,又不如預期的增長,也讓人憂心不安。三年前,主教派義大利籍的賜和平神父來二空服務,教堂的院景,增添了南歐風味的噴泉和裝飾。
二空教堂的歷史中,除了神父的帶領外,魏章憲魏伯伯的地位是不能取代的,他信仰忠誠、溫文爾雅、盡忠職守,對堂區教友的關懷與付出,很難用言語盡述。由於他的督促,媽媽才決心送我到修道院,才有現今的我。
七○年代,由於眷村老舊,有些教友,或到市區購屋遷出眷村,或因工作調動搬到中北部、或因子女長大外出求學、出國,教友人數減少很多。加上電視和物質生活的享受提高,眷村生活型態改變很大,受到多元變化的吸引,在繁華世界和霓虹燈繽紛色彩下的人們,逐漸的去追趕其他的滿足,教堂的招牌自然昏暗淡然下來。
六、結語:
在社會快速轉變的過程中,教堂在人口老化和居民減少的壓力下,仍持守著堅定的信念,默默的守護著家園,教堂總是打開大門,等候出外的遊子回來看望一下,雖然我已不住在這裡了,她保存著許多兒時的回憶及我們這一代成長的歲月痕跡,二空天主教堂的歷史,也反映了這幾十年的大環境的一些變化。過去整齊連棟平房的眷村,已被矗立高聳的大樓取代,但這四、五十年來我們在眷村的回憶,街坊鄰居的往來,點點滴滴都被我們珍藏在心靈深處,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的。
(本文作者為二空眷村子弟,現任台南縣六甲鄉和官田鄉堂區主任神父)